倒春寒来了,带好这份“抗风指南”才敢出门
时间: 2018-09-09 作者: 点击6260次
初春别急着脱棉衣
“民间有句俗谚说:惊蛰刮北风,从头再过冬。这正符合了目前的天气状况。”杨力表示,受“倒春寒”影响,近来心脑血管、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可能多发,所以人们一定要注意“春捂”。
“春捂”有两个温度信号:
一是气温低于15℃。15℃一般被认为是春捂的临界温度,尤其对老年人或者体弱多病的人来说,如果日平均气温在15℃以下,最好不要脱棉衣。
二是日夜温差大于8℃。初春早晚温差很大,人们要随着气温变化加减衣服,早晚尤其要注意多穿衣。
春捂讲究“上薄下厚,重首足”。中医认为,寒多自下而起,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,因此要注意下身的保暖。
同时,头部、手部和脚部是人体最易散热的部位,所以也要重点“捂”。“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不要着急摘掉帽子、手套,脱掉厚袜子,否则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。”
此外,女性还要保护好四肢和腹部,不要着急脱掉毛衣毛裤,以免受风寒侵袭。
大风给全身带来考验
大风天让人体由内而外遭受考验,赶紧学学怎么来应对。
1 呼吸系统先遭殃
大风天最受罪的就是呼吸了,有的时候连喘口气都显得很艰难,再加上冷空气的刺激,很容易出现嗓子疼、咳嗽、流清涕,甚至感冒、发烧等症状。 应对 此时要特别注意保暖,出门时穿戴好背心、围脖、帽子及口罩,切忌寒凉。
到户外运动的人,最好将运动时间调整在上午10点后,或安排在下午2点~4点,这段时间太阳光强,是最好的天然暖气,适宜运动。
一旦受了寒,出现咳嗽、流清涕等伤肺症状,可以煮点苏叶陈皮生姜汤:取紫苏叶10克、陈皮6克、生姜3~5片加适量红糖同煮,有祛风、散寒、化痰的作用。
如果因饮食辛辣而感到嗓子疼,可在苏叶陈皮生姜汤中加入10~15克金银花,能起到清热之效。
2 腰、肾、骨易受寒邪
大风降温天气,很多人都是上身穿得暖和,下身却比较单薄,特别是爱美的女性,这样容易在无形中伤及腰、肾、骨,尤其是在大风天,常见的表现是腰膝冷痛,小便频多。
应对
最好出门头上戴上帽子,避免头部受寒;鞋子尺码适当大一些,垫上棉质鞋垫,最好每天用温水泡脚,步行半小时以上,并坚持早晚搓揉脚心;穿衣感觉暖和就可以, 切忌捂得过厚、出汗。
多吃暖身食物,如白萝卜、红薯、栗子、韭菜等。
此外,还可配合按摩足三里(小腿前外侧,外膝眼下四横指处)、肾腧穴(位于腰部,与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侧二指宽处)、昆仑穴(脚踝外侧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)。
3 眼睛干涩入沙尘
大风会让眼睛变得干涩,还特别容易迷眼睛。
应对
风大的时候,要尽量背对着风走路,或微微低头,避免让沙尘直吹。
一旦迷了眼,不要用手揉,以免伤害娇嫩的角膜,引发角膜炎等眼疾。眼球受到刺激会分泌泪水,在泪水较多时眨眨眼,待沙尘移动到眼角,用干净的手帕或纸巾轻轻将其带出即可。如果仍不能解决问题,则要及时就医。
眼睛干涩时,可冲泡有生津明目功效的枸杞菊花茶,搭配进食胡萝卜熘肝尖等有益明目的菜肴。
4 皮肤缺水皱巴巴
大风会带走皮肤水分,使其看起来干巴巴的。
应对
每天用温水清洁手脚2~3次,也可用热水泡澡,这样不仅能为皮肤直接补水,还能促进新陈代谢,有助于血液循环。但洗澡时一定要避免使用过热的水,不要过度揉搓,洗完后立即用毛巾擦干并涂上油脂较多的护肤品。
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,如胡萝卜、豆类、绿叶蔬菜、牛奶等,还应适当吃脂肪类、糖类食物,可使皮脂腺分泌量增加,减少皮肤干燥及破裂。
每天至少保证喝2升水,只有保持体内足够的水分,才能使皮肤滋润丰满。 还要经常活动,摩擦手、脸,活动手足关节,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皮肤的耐寒能力。
5 室内干燥增细菌
外面刮大风,屋里开暖气,这会让房间异常干燥。当室内空气湿度低于40%时,灰尘、细菌等容易附着在黏膜上,刺激喉部引发咳嗽、支气管炎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,以及感冒等。
应对
要注意保持室内湿度,可通过加湿器或在地面上适量地洒些水等方法调节。
抹布必须浸湿后再用,这样可防止擦拭家具和拖地过程中让沙尘再度扬起,对居室造成二次污染。
风变小后还应通风换气,保持室内空气清洁。
6 出行不便存风险
风沙较大时,能见度低,不仅减慢出行速度,还对出行安全造成威胁,此时出行要格外小心。
应对
尽量少骑自行车,选择其它方式出行。 开车时应集中精力,注意行人动向,不要突然加速、减速或转弯,并与其他车辆保持远一些的距离。
大风容易导致高空坠物,因此走路时要尽量避开有阳台、大树、广告牌等可能出现坠物风险的地段。